这个秋天,欧洲人还没来得及品尝丰收的喜悦,就被大西洋对岸的一记闷棍给打蒙了。特朗普总统办公室的一纸公文,像一颗炸雷,在布鲁塞尔和柏林上空轰然作响。
汽车关税,从温和的2.5%飙到惩罚性的27.5%,那个曾经挂在嘴边的“15%降税”蜜月承诺,一夜之间成了历史笑话。这记突如其来的重拳,不偏不倚,正中欧盟经济的“心脏地带”。
冰淇淋融化的夏天
德国工商联合会的报告摊在桌上,数字冰冷得刺骨:单单一个季度,德国车企的现金流就凭空消失了近百亿欧元。而这,仅仅是个开始。
法兰克福的交易大厅里,哀鸿遍野。汽车板块的市值,真就跟夏天的冰淇淋似的,两个月不到,七百多亿欧元就这么化了,连个响儿都没有。
曾经不可一世的奔驰、宝马、大众,上半年的财报一个个都灰头土脸,营收利润双双“高台跳水”。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甚至绝望地预测,全年损失可能要突破百亿欧元。法国媒体的标题更损,直接用“断崖式下跌”四个字,给德国汽车的美国梦判了死刑。
这早已不是几家巨头自己的事了。从一颗螺丝钉到一个座椅,整条欧洲的零部件产业链,都被这股寒流冻得瑟瑟发抖。成千上万个高薪制造业岗位,随时可能变成历史名词。
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
如果说关税是迎面一记耳光,那份能源投资协议,简直就是压在欧洲脖子上的一座大山。协议的条款苛刻到近乎荒谬:三年内,欧盟必须硬生生吃下7500亿美元的美国货。
平均下来每年2500亿。这是什么概念?去年,欧盟从美国进口的能源产品总额,撑死也就800亿。美国能源信息署2024年的数据就摆在那,自家产能有多少,华盛顿自己心里没数吗?
投资协议更是离谱,要求欧盟对美年均投资额直接翻番,冲到2000亿美元。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,这是赤裸裸的“打劫”。
连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都公开开炮,说这些数字“比买美国能源还不靠谱”。白宫承诺的行政命令,拖到八月十五号连个影子都没有。欧盟这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可美方永远是那句“联合声明还没谈拢”。
当布鲁塞尔开始向东看
明眼人都看出来了,美国人的算盘打得噼啪响。他们真正的目标,是把欧盟的《数字服务法案》这些所谓的“非关税壁垒”拖上谈判桌,逼着欧洲在自己的科技主权上跪地求饶。
但布鲁塞尔这次没惯着。八月十九号,欧委会发言人撂下狠话,联合声明草案,我们已经退回去了。立法是主权,没得商量。这一下,所谓的美欧战略互信,彻底成了国际笑柄。法国和意大利的代表在闭门会议上拍了桌子,抱怨欧盟的外交快被美国带到沟里去了。
政策上的裂痕,很快就投射到了民心上。路透社九月初的民调显示,超过一半的欧盟民众(54%)觉得,不能再“傻白甜”地跟着美国跑了,是时候“加强和中国的合作,搞搞风险对冲了”。
企业家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。超过三分之二的欧洲高管,旗帜鲜明地支持合作多元化,谁也不想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特朗普这一个篮子里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九月二十四日,纽约联合国大会。冯德莱恩和中国高层的那次会面,立刻抓住了全世界的眼球。会后,欧盟的表态掷地有声:我们的关税,我们自己定,谁也别想指手画脚。
更微妙的是,冯德莱恩面对中方时,一改此前的鹰派姿态,语气温和地谈起了“深化合作”,还当场回绝了特朗普关于对中印加征新关税的“提议”。
现实是最好的老师
这场纽约会谈,聊的远不止生意。气候变化、绿色能源、人工智能……这些关乎未来的议题,成了新的焦点。冯德莱恩高度评价了中国在气候治理和清洁能源领域的贡献,主动提出要在绿色转型上“结对子”。
戏剧性的一幕是,就在同一个场合,特朗普还在大放厥词,把全球气候行动比作“骗局”,顺道还踩了一脚中国的风力发电设备。这种强烈的反差,让欧洲媒体圈炸了锅,普遍认为冯德莱恩的转向,是欧盟“找自己”的明确信号。
现实的耳光,比任何说教都管用。最新数据显示,欧盟对美汽车出口依旧在跌。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报告称,德国车企已经“用脚投票”,正拼命加速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布局。法国和意大利的能源巨头们,也开始频繁与中方接触,商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合作。
结语
如今,欧盟内部“战略自主”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。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又在喊话,欧洲必须“摆脱受制于人”的尴尬。德国《商报》的评论一针见血:冯德莱恩对华政策的转变,不是什么心血来潮,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理性选择。
行动来得也很快。中国商务部与欧盟委员会宣布,成立智能制造、绿色能源等多个联合工作组。十月初的中欧双边贸易数据,同比增长13%。特朗普的极限施压,歪打正着,竟为中欧合作踹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欧洲这一次能否顶住压力,把自主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,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。
股票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