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在咨询室,来了一位被恋爱问题困扰的来访者。他和女朋友约会时,总会下意识和对方拉开距离,身体不自觉往后仰,眼神也不敢和对方多对视。女朋友一提进一步确定关系,像见家长、规划未来这些事儿,他就找借口躲开,心里对这种情感承诺特别抗拒。他自己也很纳闷,明明喜欢人家,却怎么也没办法和对方亲近,就好像得了“亲密恐惧症”。
其实啊,这种回避行为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,和我们小时候跟父母的相处模式有很大关联。我在工作里接触过好多孩子,观察他们和父母怎么互动。有些孩子,父母离开时不哭闹,回来时也不主动迎上去,显得特别冷漠。我把这些孩子的行为和成人恋爱里的表现做了对照,就发现像前面那个来访者,约会保持距离、回避承诺,和那些对父母情感淡漠的孩子特别像。孩子小时候这些回避行为要是没得到正确引导,长大后很可能就会带到恋爱关系里。
根据2024年《依恋研究季刊》的最新分类,成人回避型依恋有三大亚型。
先说疏离型。这类人在恋爱里特别独立,觉得自己谁都不用依靠。有个来访者就是这样,谈了几次恋爱,每次都跟完成任务似的。约会时他特别冷静,没什么情感流露,很少主动关心伴侣,对伴侣的情感需求也很冷淡。在他看来,恋爱只是生活一部分,没必要投入太多感情。
再是恐惧型。他们心里渴望亲密关系,又怕受伤害。有个女生,每次恋爱快到亲密阶段,就变得焦虑。她担心对方不是真心,怕对方离开自己,然后就突然冷淡,开始回避对方,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。
最后是假性独立型。我咨询档案里有个典型例子,有个男生,恋爱里总表现得特坚强,啥事儿都自己扛。女朋友想关心他,他都拒绝。他觉得接受别人关心自己就会变软弱,可实际上他内心孤独,渴望被爱,只是不知道咋正确表达情感。
从孩子到成人,回避行为存在代际传递规律。我看过一些母婴互动视频,有个宝宝学走路摔倒了,妈妈没马上扶,在旁边鼓励宝宝自己站起来。一开始宝宝哭闹着希望妈妈抱,可妈妈一直坚持。后来宝宝慢慢学会自己面对困难,不再依赖妈妈安慰。长大后,这个宝宝在和伴侣相处时,可能就像小时候一样,遇到问题自己解决,不愿向伴侣倾诉。既然知道了这些回避型依恋的类型和可能的来源,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回避型依恋呢?
我有个简单的自我觉察办法,就是记录日常社交反应。我建议大家准备个小本子,每天花5分钟写亲密日记,记录和朋友、伴侣相处的感受、遇到的事儿还有自己的反应。要是发现自己社交里总刻意保持距离,不愿分享内心感受,那可能就有回避型依恋倾向。
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自己在亲密关系里的状态,我还设计了个“亲密关系温度计”自测清单。通过它,能根据自己在恋爱里的表现给自己打分。比如约会时和对方身体距离,是靠得近还是总保持距离;对方表达爱意时,是积极回应还是回避。
要是发现自己有回避型依恋问题,别着急,这只是一种依恋模式,能改变的。但要是问题严重,自己解决不了,建议找专业机构帮忙。最后,我给大家准备了微信表情包式自检流程图。当恋爱遇到问题,对照这个流程图,看看自己啥情况。比如伴侣提出进一步发展关系,自己是欣然接受还是犹豫回避,然后根据不同反应找解决办法,这样能让恋爱关系更健康。
股票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